【三下乡】追寻三线记忆,铸就钢铁脊梁的精神之旅
发布时间: 2024-07-11 浏览次数: 28  

“三线先锋队”实践团队于7月9日前往六盘水市水钢以及六盘水市三线建设博物馆进行采访和实地考察,通过听负责人讲解和亲身实践等途径,实践队员对三线文化传承的现状、问题及潜在的发展途径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本次实践活动,“三线先锋队”实践团队首先在线上查找水钢地区的退休工人或家属常休闲娱乐的场所,而后有针对性地走入水钢进行考察调研。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个位于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内的企业,现如今已不再生产钢铁,但街头仍有林立的商铺、来往的车辆、喧嚣的市场、书声朗朗的学校、鬼斧天工的笔架山公园等,俨然一派繁华的景象,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城中之城”。

在水钢老建筑区穿梭,“三线先锋队”实践队员看到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也看到了人们如今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三线工业园区,形状各异的运输管道以及浓烟滚滚的高耸炉口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昔日一号高炉的巍峨烟囱已不再吐露烟云,曾经沸腾的生产景象已被宁静取代。周边的空旷地面,藤蔓缠绕着一台台沉默的旧机器,为这片工业遗址披上了一层岁月的青苔。

在一处林荫大道,有这么一面展板,上面展示了许多优秀的先进工人模范,警醒着当代大学生要以之为榜样,时刻贯彻“三线精神”,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践团队成员还探访了水钢本地居民,与居民进行深度对话,在水钢笔架山公园有幸采访到了热心市民刘女士。据刘女士介绍,她是水钢钢铁厂退休工人的家属,他们一家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三代。她回忆早年爱人在钢铁厂工作了四十几年的日子,并讲述了现如今与之前的水钢的巨大变化,还介绍了水钢地区的建筑物的历史。在采访中最后,她感慨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三线建设的产业转型,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关注他们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并推荐实践队员去三线建设博物馆进行参观。

实践队员跟随讲解员李祉馨进入场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型雕塑,它源自于水钢一号高炉的创意。水钢一号钢炉在1967年在水钢投入使用,目前已经有100年的历史。它见证了水钢的发展进程,曾几何时,无数煤矿工人在此立下“不想爹不想妈,不出煤不回家”的铮铮誓言。而为了达到保密需要,许多机构都是以代号著称:比如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称为大华农场,水钢称为青杠林林场,水城发电厂称为天生桥牧场。当时统一把煤炭称为农场,把钢铁称为林场,把电力称为牧场。别人不知道他们是过来进行国防建设,还以为他们是过来当农民。

在场馆二楼,实践队员见到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雕塑——《苍穹》。它象征着六盘水三线建设者顶天立地的形象,三线建设者迎难而上,缔造三线魂魄,力挽狂澜,最终推动六盘水迎来沧桑巨变!

当走遍博物馆,“三线先锋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背后都有其源远流长的故事,展现了三线建设者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一件件陈旧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诉说着当年建设的艰辛与不易。

峥嵘岁月犹记于心,宏伟征程乘风破浪。无论在多么艰难条件下,三线建设者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无比忠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一簇点燃民族灵魂的圣火,生生不息。新时代青年要继续弘扬三线精神,努力奋斗,扬帆起航,再创辉煌!(供稿/许雯汐 徐之婷 王芬艳  编辑校对/杨洋  审核/邓薇  终审/卢爱华)

实践观摩水钢老建筑区

实践对刘女士进行采访

参观《苍穹》









办公室地址:8858cc永利皇宫登录奥学楼四楼 邮编:553004 联系电话:0858-8601049
©版权所有2018-2021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