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况
专业名称: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代码:081503,学位授予门类:工学,本专业设置时间:2011年。2016年一级学科“矿业工程”被列为贵州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本专业同年获批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2020年成为校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本专业建设有“贵州省矿物加工及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团队”和“贵州省煤炭绿色开采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及院级“矿物加工科技创新团队”。
二、专业建设的现状与基础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顺应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大趋势,聚焦区域特色,突出应用导向,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专业为基、综合发展”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以“硕士点”建设为牵引,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实做强,办出特色,专业水平逐步达到国家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以“贵州省煤炭洁净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研实验平台”、“贵州省8858cc永利皇宫登录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等优势学科平台为支撑,依托矿业与机械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等教学平台,以及省级、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校级一流专业等项目支持下,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逐步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资源利用革命和能源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地方应用性强的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矿物(煤炭)分选加工及矿产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内工作,并从社会、环保、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等宽广的系统视角解决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强的工程应用型高级人才。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后5年内达到以下目标:
1、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社科素质及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吃苦耐劳,敬业爱岗;
2、能熟练从事矿物(煤炭)分选加工及矿产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生产、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从法律、伦理、社会、环保、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等宽广的系统视角解决矿物分选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
4、能与工作团队、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有效沟通和交流,持续自主学习并适应社会经济与行业发展。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和矿物加工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接受与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相关的实验技能、计算机应用、工程实践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矿物加工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生产、技术经济管理能力等。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素质与能力:
1.工程知识:具有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矿物加工工程问题的能力。
2.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矿物加工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矿物加工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满足特定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矿物加工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矿物加工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矿物加工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矿物加工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矿物加工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矿物加工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矿物加工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矿物加工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本专业综合实力情况:在校内专业综合评价达到优秀标准,同省内同类专业综合排名在前10%以内。
8858cc永利皇宫登录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始建于2011年,六盘水作为“江南煤都”,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依托于地方资源优势进行办学。2016年一级学科“矿业工程”被列为贵州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同年获批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2020年获校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同年获批矿业工程区域一流学科建设专业。本专业建设有“贵州省矿物加工及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团队”和“贵州省煤炭绿色开采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及院级“矿物加工科技创新团队”。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特色培养目标,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完善专业各项办学条件,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未来5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 “一中心、两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即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深度融合、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有机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5.专业建设情况:思路清晰、改革成效显著,专业优势明显或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
1. 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六盘水市及贵州省企业、研究院等相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调研水城矿业集团、盘江煤电、黔西煤化工等企业,及时修订、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置对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着重培养工程应用型高级人才。
2. 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结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教师现有专业教师10名,实验员1名。专业教师硕博比为100%,其中高级职称为6人,博士2人。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佳、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3)高层次人才引进:已柔性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3名,加速引领学科和专业快速发展。
(4)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教学名师培育计划,以老带新、重在培青。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进行“传、帮、带”,定期进行教研、学术探讨。鼓励青年教师的学历晋升,目前在读博士6人,未来3年内本专业博士学历将占比80%。
(5)双师型教师建设:强化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安排教师去企业挂职或基层服务,获得大量工程经验,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同时聘用外校企业人员作为实践教学导师。
3.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为导向,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强化基础与核心课程建设,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积极推动教学方法手段不断创新、推动信息技术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和发展性评价。构建一套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1)课程方面:打造以省级金课“创新创业实践”为代表的特色实践课程体系,同时将“矿物加工学”“流体力学”“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矿物加工工程专题试验”等校级一流课程建设与完善,让课程知识体系更趋合理,加入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建设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应用型特色课程体系。另外,课程思政须融入专业教育中去,做好专业课程设计,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2)精品教材建设:大力推广、使用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结合本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编写并出版教材,着重以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为主,不仅要保证编写稳定性、通用性较强的实习教材。同时要体现规范化,具有创新性与综合性,同时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4.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大力建设矿物加工学、矿物加工机械、煤化学三个教学研究团队,发挥教学团队负责人带头作用,将各项工作进行合理分工。教研方向上,逐步凝练“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及“资源加工创新设计与实践”三个特色教研方向。近3年,省级教改课题立项1项,校级教改课题5项,特色校级教学团队1,教改论文发表10篇。
5.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建设
通过借鉴 CDIO 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以学生能力为导向,同时兼顾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构建出以学生为主体,课程项目为基础,专业综合项目为核心,能力导向为主线,全过程管理的专业特色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如表 1 所示。
表1 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一览
项目类别 | 项目数量 | 项目内容 |
一级项目 | 2 | 毕业论文 矿物加工综合创新实践 |
二级项目 | 2 | 学科竞赛培养与训练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选矿厂设计课程设计 工程CAD应用训练 |
三级项目 | 众多 | 主干设计性实验课程 工程CAD应用训练 |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并完善项目式实践教学,将融合“教、学、做”三者于一体,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自我完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做中学”。最终不断优化并构建出一套 OBE 理念下,能够体现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特点,强化能力培养的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
6.教学与实践平台建设
强化专业现有的实习基地建设,不断联系建设新的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依托贵州省重点实验室、六盘水市级重点实验室、六盘水市级产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学校现有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完善专业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并积极开拓新的创新研究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优质广阔的创新研究平台。
积极建立起本省本地区与专业相关企业的联系网络,不断开拓新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并维护好省级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产业学院、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现有科技创新研究平台。通过导师制的导师指导和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科研参与的条件与创新研究与实践的积极性。力争将本专业实践平台打造成省级示范基地,进而逐步打造出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园和双创基地。
7.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为保障特色人才毕业要求的达成,本专业在办学实践与教学管理中,逐步建立并完善一套规范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和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首先在教学方面,一方面对各主要环节均有明确质量要求,通过教学过程质量评价及效果反馈,促进教学活动和毕业要求的内循环持续改进。另一方面,依据学校建立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麦可思),学院、教学系的相关回访调研机制,通过与毕业生、用人单位座谈和问卷调查,及时了解毕业生能力发展情况与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的需求,进而对本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评估,推进专业的外循环持续改进。
8858cc永利皇宫登录馆藏关于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图书4万余册,其中纸质藏书3万2千余册、电子图书1万余册。现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8个文献资源数据库(含馆藏书目数据库1个自建数据库)。馆藏图书资源丰富,馆藏文献载体多样,文献资源增长迅速,基本建成符合教学、科研需求的学科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服务学科专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采矿工程学科有专门的图书资料场所,共有各类图书期刊4263册,其中教学参考书籍1080册、杂志文摘3063册、设计参考书120册。这些书籍都对全校师生开放,可以保证本学科师生教学、科研、教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
8.其他能说明专业发展状况的内容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计42项,地厅级以上项目25项,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授权10余项。学科研究总经费400余万元。省部级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历年来,学生共发展中共党员20余名,优秀学生干部20余人次、三好学生50余人次、优秀毕业生20余人次,并多次在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获优秀社会实践成果奖。学生毕业率为100%,学位授予率在93.78%。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中,立项国家级6项,省级10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向更高一层输送人才并重的人才培养原则,两年来为地方培养了12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三、专业建设目标及措施
(一)建设目标
1.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矿物(煤炭)分选加工及矿产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内工作,并从社会、环保、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等宽广的系统视角解决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强的工程应用型高级人才,力争在建设期间培养全日制本科生120人,成人教育本科生40人。
2.争取矿业工程硕士建设点通过验收,获得专业硕士招生资格。
3.申报矿物加工工程教育认证,争取通过认证;完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1)一流课程建设方面:坚定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为导向,通过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强化基础与核心课程,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另外,持续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从教学方法层面进行创新,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工程实践进行融合。再次,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和发展性评价。逐步构建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于此同时,大力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形成4-6门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基础良好、理念先进、建设一流、效果显著,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专业优质核心课程。
(2)教材建设方面:大力推广、使用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结合本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编写并出版1-3本特色教材。
(3)课程思政及教学资源共享:坚持本专业“一中心、两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体系,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推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团队须认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把课程思政思想融入专业教育中去,做好专业课程设计,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1)优秀人才资源共享,对我校实施帮扶的诸多高水平大学以及机构、外界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可通过讲座等方式给师生展示学科前沿知识与技术,拓展视野;另一方面,将派遣教师深入实地企业探讨学习,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引入企业优秀人才作为外聘教师,将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以教学团队的方式进行推广。
2)优秀课程资源开放共享,将互联网资源以及教学资源之间的共享和结合。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的课程模式的不断更新和优化,也能够将国家“精品级课程”MOOC等教育资源更好的与实际教学相融合。
(4)教学条件建设:立足六盘水产业发展需要,凝练学科方向,着力打造煤炭洁净利用特色优势学科,并积极开展学科平台建设。依托矿业工程一流学科建设,硕士点建设,大力改善实验实践教学基础条件。借助2个省级科研平台,3个市级科研平台的诸多支持,逐步建设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保持学科特色和学科平台的显著优势,实现专业平台全方位发展。预计未来5年期间,每年实验室设备投入经费20万元,校企合作示范基地3个。
(5)教学管理方式改革:1)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建立青年导师制,开展岗前培训及教学技能培训。2)建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教学骨干、教坛新秀等的选拔和培养机制,鼓励并支持骨干教师进修培训。3)发挥教师能力发展中心的功能,围绕广大教师教学上共同关注的问题,定期举办讲座,开展研讨、达成共识、分享经验、共同成长。4)制定考评和激励机制,健全督导机构,完善督导制度,将教学、科研业绩考评与职称评定和绩效分配挂钩。5)重视教师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了解青年教师思想、教学、科研、进修和培训等职业发展,制订培养计划,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帮助。
(6)示范引领作用。在省内高校采矿工程专业中优势明显,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学生就业率高,达到92%以上。
(7)专业综合评价目标。在省内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综合评估排名在前二名以内,在学校内部专业综合评价中成绩良好以上。
(二)保障措施
1.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实验师1人,博士2人,硕士8人,在校学生144人,师生比为1:14.4,专业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所占比例达到100%;近三年教师主持教研、科研项目共计18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0篇。
2.教学资源保障。贵州省煤炭洁净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研实验平台、贵州省8858cc永利皇宫登录院士工作站及六盘水市重点实验室等等重大科研平台及基地,办学硬件条件较好,课程资源充分,与水矿集团、东峰锑业、福磷集团等资源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协议,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情况良好,与相关企业、行业及用人单位合作密切,共同承担人才的培养工作,能够充分满足专业实践教学要求。
3.经费保障。为促进本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院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按照一流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要求,给予及时足额拨付,保障一流专业的稳定建设。学院拨付20万元进行特色专业建设。
4.教学质量监控。本专业建立了系、督导组、教研室的三级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规范体系,教学活动有章可循、规范有序,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完善,建立的各项教学管理措施可行,实施的效果较为明显,涵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健全,每学期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师及专业学生会对本专业的各位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涵盖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学评价的方面较为全面,分析评价渠道和方式可行,评价的标准以文件形式下发,实施依据充分。评价作为教师职称晋升或年终先进考核的依据。